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能力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那么,阅读能力就是其中之一。所以,阅读需要有战略眼光与战略思维,这种说法毫不为过,它值得我们终身培育,我们姑且称之为“阅读战略”。越早意识到这种战略的重要性,在读书求学的道路上,效率会越高,效益也会越好。
如何建立阅读的战略眼光?
一、建立一个框架,搭建好阅读的知识体系。
人的大脑本身是一个容器,知识与信息要成为你的财富,首先就是保存。毫无疑问,一个好的框架,是确保存储数量与质量的前提。因为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多数人的现实生活中,碎片化阅读更为普遍。即使过目不忘也毕竟容量有限,借用技术手段加以保存似乎是一个方法。但没有放入大脑的信息,它不会自己蹦出来给你赋能。所以我们经常面临的困境是:即使读万日卷书,也还是二条腿的书橱,即使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要把碎片化的信息或知识,成为你的财富,你必须要建立一个好的框架,纳入到你的知识体系中去,就象保存一滴水的最好办法是,把它放在海洋中去。这个有利于你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编码,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够快捷地找到它。同时,把碎片化的信息放入到一个框架时,你不断地去汇总与加工,让日积月累的碎片化知识之间产生深度链接。久而久之,它形成的是一种知识网络神经系统,这就是经过裂变的智慧结晶。当然,这个框架因人而宜,是需要你自己去搭建的。
二、有了框架以后,明确阅读的方向与目标。
在你的整个知识体系中,给每个信息定一个标签,予以归类后,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的扩充,会给你打开越来越多的窗口。当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宽,他能够感知到的未知边界也会更大,在战略思想的引领下,你需要什么,也就会更加明确。同时,你的视野与格局也随之扩大,你的方向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可能性也会随之扩大。当然,各种知识焦虑会油然而生。这时候,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来对抗你的焦虑感。这也正是建立阅读的战略眼光的一个有效途径,即提高自己的格局,明确自己的方向与目标。
三、有了框架与目标之后,确认哪些信息是你不需要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人类实践的一个基本准则。在战略管理中,有一句话非常普遍:战略就是搞清楚不做什么。战略的境界通过做与不做体现出来,阅读的水平通过读与不读体现出来。因此,阅读战略的另一个侧面是,在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内容之前,要能够判断这是不是你需要的。避免时间的浪费,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或者说,你必须做一个决策,即哪些是你不需要的阅读内容。毕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对无限的唯一方法是:做一匹快速驰骋的马,在最肥沃的土地上啃草。
读书可以分几步走?
在一个企业中,如何制定战略,有一个四步法:它的原点起于战略预见,判断趋势和转折点;核心是找魂,找出定位、方向和指导方针;进而找到关键点进行聚焦,寻求突破;最终围绕战略目标和聚焦点,将各种要素和行动协同起来形成系统力量来达成战略目标。你看,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关键是你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战略。所以,我个人觉得,读书也应该有一个四步法:
第一步,预见:从面子想象阅读内容有什么样的里子。
拿到一本书,除装帧外,首先是看书名。比如,《智慧水务的理论、应用与技术》,一看就知道是关于水务行业的,讲的是水务数字化技术应用。但,如果是《摘一朵云玩玩》,你就不知道是一本关于天文学的书还是一本气象学的书,当你翻开目录时,你可能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本抒情的散文集。所以,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打开看,而是用最短的时间,自己先想象:它会写什么? 这些内容会不会是我感兴趣的?我需要不需要进一步看?如果是一篇命题作文的话,我会怎么写?
这种预见的目的不是真的为了预测书中的内容,而是在没有看内容之前,我们先给制造一个问题。自己设定的问题很可能就是你平时在潜意识中一直在苦思冥想的。带着这类问题去阅读是最具有针对性的,阅读的效率也最高。用预见——这个微弱的动作,来引发好奇心与开放性。我们常说每个行业中的难题,其实在另外一个行业中早已经有了解决方案。所以,预见,是面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的时候,你最需要做的一个动作。它很可能在你的工作、生活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最大程度上提高阅读的效率与效益。
第二步,找魂:魂,是最大价值载体,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一本书或一篇文,都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它的魂。这个魂,它可能隐藏在文字深处,也可能外显于文章的遣词造句。所以,找魂,没有固定的时间边界,很可能“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能“众里寻她千百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找到了魂,才算是找到了阅读的真正价值。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画人画虎难画骨”。其实这也是我们初次接触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的难题。面对一本书,首先要看目录,其实就是看其内在的骨架,它是灵魂依附的肉体;面对一篇文,用最快的速度,浏览文章的标题,以及段落首句或末句,快速了解一篇文章的大旨,从而搭建起一篇文章的框架。由于行文风格各有不同,目录编撰风格是不一样的。也有很多书籍,从目录标题字面中未必能够体现出结构性的体系与框架。如果是科技类的书,可能会更容易做到。所以,要找一本书的魂,其实是需要“对话”的。一边阅读,一边提问,一边找答案。阅读的本质意义,是处理信息的过程。信息源是写书人,信息的接受点是读者,中间的桥粱就是文字。所以从本质意义上而言,阅读是信息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对话。虽然文字不会与你互动,但你要保持这种警觉,这是阅读时的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下,你会把注意力聚焦在文章的内涵与与精髓,这正是你最需要吸收的营养,不会囿于华丽词藻的表征,也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源头所在。
第三步,聚焦:阅读之后,找到价值的聚焦点
每一次阅读之后,我们要习惯性地问自己:这些知识中,我有什么亲身体会?有哪些实际案例可以支撑其中的观点?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可以应用到哪里?刷新了我哪些理念?可以改善我哪些行为?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总会找到几个点值得你聚焦思考。你可以把它作为读书笔记的框架或标准,这也是做文章标签的绝佳路径,以确保你每一次阅读的付出,得到一定的收益。如果知识体系是一张网,那么,这些标签,就是这张网中的交叉点。正是这些标签,能够有效地建立起知识的链接。
当然,阅读内容给你带来的思考不一定是单一维度的,但还是有必要找到其中一二个重点,因为战略能力是界定核心问题的能力。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阐述的:“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纵观全局、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是战略格局下,我们需要培养的阅读能力。
第四步,协作:用知识链接构建一个知识“生态圈”
从战略角度而言,协作的力量在于将各种要素和行动协同起来形成系统力量。如果说知识链接形成的是一张平面的网,那么“生态圈”是一个立体的球。我们搭建知识框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将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点建立强联系。阅读过程中,一旦有思考,就要问有几个基础性的问题是:这个点,如何放入到我的知识体系中去?我要用它的时候,如何寻找?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忘了最终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知识生态圈。所以你更应该问:这个知识点是否可以跨行业、跨学科应用?如果可能,我是否可以将它移植到另一个体系中?它可以与哪些知识相互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的力量?这个知识点让我想起了哪些与它相类似的或都是完全矛盾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可以进一步拓展?通过创新求变的思维方式,让那些知识点产生化学反应,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盏灯照亮另一盏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
每次阅读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聚焦点之外,你可能存在更多“天女散花”“信马由缰”式的思考点。这时候,你可以把这些思考的碎片记录下来,放在事后“反刍”。在平时阅读过程中,或许会触动你某一个思考点,这时候,你的知识体系就象整个网络神经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你便拥有了独特的思维模式,从而让你成为某一领域的深度思考者,并拥有跨界的能力。往往在你百思不得甚解之时,阅读的力量会给你一个豁然开朗的切入口。于是,你从此走向了专家成长之路:或许在一厘米的宽度上,你能做深一公里。
总之,在当信息爆炸的时代,与每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相遇,本质意义上也是一个概率问题。当我们拥有战略格局的时候,我们拥有更多的可能去高效地阅读优质的书文,阅读能力也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有了这种战略眼光,在我们的阅读生涯中,自然就拥有“致广博而尽精微”的能力与格局。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规划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战略。
二〇二二年二月十日
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