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两位女性教育家:岳母与孟母
2023-08-16 08:45:42
  • 0
  • 0
  • 0
  • 0

  “岳母刺字”与“孟母三迁”,是著名的中国典故,里面都涉及了两位母亲角色的女性,一位是岳母,一位是孟母。这两位母亲的具体姓氏,我并未考证,不得而知,但他们的两位儿子却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一位是岳飞,一位是孟子。岳飞,是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两位历史人物的成长,自然有其个人的内因相关,但与母亲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

“岳母刺字”的情节出现在《说岳全传中》第二十二回“结义盟王佐假名 刺精忠岳母训子”中。此回大意是杨幺手下王佐与岳飞结为兄弟后,亮明身份劝说岳飞入伙造反,虽说岳飞已经拒绝,但岳母知情后的一系列行为值得细细揣摩,且看文中描述:

岳大爷道:“母亲不要说起。方才那个人先说是要与孩儿结拜弟兄,学习武艺,故此要住几日。不料乃是湖广洞庭杨幺差来的,叫做王佐,要聘请孩儿前去为官。被孩儿说了他几句,就打发他去了。”岳安人道:“原来如此。”又想了一想,便叫:“我儿,你出去端正香烛,在中堂摆下香案,待我出来,自有道理。”

岳母问清缘由后,说了句“原来如此”,却“又想了一想”。可见这中间却有一个闪电般的快速思考。虽说岳飞未被功名利禄所动,但岳母仍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可见其对儿子的教育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于是,马上有了“教育方案”。一方面首先营造强烈的仪式感——“摆下香案”。仪式感能够带给心灵的冲击不是言语能够轻易形容的,是对教育的深化与巩固。另一方面,是立即行动,体现了教育的及时性与即时性。从这两点而言,不能不说岳母是一位教育方家。但更值得称道的是,岳母教育的可能并不局限于岳飞。

安人即便带了媳妇一同出来,在神圣家庙之前,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然后叫孩儿跪着,媳妇磨墨。

你看,岳母把媳妇一并拉进了教育队伍,安排了布置现场的工作,还让她“磨墨”,想必这项工作离“刺字”现场是最近的。也就是说,让媳妇也参与“刺字”这项教育工作——毕竟留在岳飞背上的四个字,漆黑的墨就是你研的,这是一场多么生动的教育。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想岳母对儿媳妇的另一层深意,似乎是对儿媳妇说:“当我不在人世后,儿媳妇啊,要替我提醒、监督我的儿子,你的夫君啊。”岳母的教育方案堪称完美,想必岳母知道“枕头风”的重要性,但当时的岳飞其实并没有马上反应过来。

岳飞便跪下道:“母亲有何吩咐?”安人道:“做娘的见你不受叛贼之聘,甘守清贫,不贪浊富,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那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但愿你做个忠臣,我做娘的死后,那些来来往往的人道:‘好个安人,教子成名,尽忠报国,岂不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矣。”

岳母首先对岳飞的表现表示了肯定与表扬,同时又提出自己的担心,作了进一步的担心与警示,并提出了刺字的目的与意义。可谓一招三式,一环扣一环。同时,并没有讲大道理的说教,她深知,从目前岳飞的行为中看得出,大道理不必讲太多了,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提些要求,或许印象更深。就象要激发一个有孝心的子女去从医,不必再多讲医者仁心的大道理,就告诉他:我有这个病,你要是有能力医治就好了。这种方式可能更有触动,更能激发潜力。虽说从现代眼光来看,岳母的诉求,象是为保住自己的名节,但从说服方式来看,不能说不高明。

  安人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尽忠报国”四字,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安人道:“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安人流泪道:“我儿!你恐怕做娘的手软,故说不痛。”就咬着牙根而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的了。

岳飞说的“母亲刺也不曾刺”与岳母的“咬着牙根而刺”,可见母子连心,互相共情,这是最好的教育过程,也是最好的教育结果了。“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体现的并不仅仅是爱国情怀,也是心意相通,母子相爱的见证。

相对岳母刺字而言,孟母三迁的故事相对简单。一方面是因为《说岳全传》是一部小说,说得更为生动有料。而孟母三迁的故事,见于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用的是文言文体,叙述相对简单,但其教育意义丝毫不亚于“岳母刺字”。一百余字,讲述了三次搬家的经历。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退进。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其大意是说:起初孟子家在墓地附近,每隔几天,就会有送葬的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好奇的孟子就跟着送葬的队伍学着吹喇叭,引得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跑着玩儿,大家一起玩儿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问题,看到孟子整天吹喇叭玩儿送葬游戏,赶紧就把家搬到了城里,住在屠宰场与集市的旁边。搬到城里后,孟子每天都到屠宰场去看杀猪,那些屠夫杀猪时手脚利落,十分熟练。孟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没过多久,他竟然能帮着杀猪了。孟母非常着急,又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晨,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摇头晃脑地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书,并且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孟母这才放心,定居下来。孟子长大后,终成大儒。

孟母三迁的底层逻辑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边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昔孟母,择邻居”无非是对环境的选择,至于这个“三迁”,虽说在故事中是三次搬家,但从道理来说,并非实数,应该是意指“多次”,直至“真可以居子”,以表示为小孩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的耐心与决心。所以现代人常用此典故,来解释现代父母为小孩购买学区房的现象,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古未变。只是当前的择邻,毕竟是外部环境,好学校并不一定能培养出一个“孟子”来。何况,所谓的“环境”并不是单纯的墓间、集市、学校,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所交往的人,走过的路,读过的书,无一不是“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实非易事,也绝不是搬三次家就能够解决的,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虽说,文中简短的叙述墓地、屠宰场、集市、学校等场景貌似显而易见,但在现实中日常锁碎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是符合人性的常态。要发现存在的弊端,除了对子女的细致关心外,其实还需要相当的洞察力。孟母能够从日常生活环境中注意到孟子的具体表现,并与环境中的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得出“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的结论,实际上是应用了大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理论。善于分析,找到症结,才可对症下药。否则三次搬家,并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孟母可堪称为历史最早的数据分析师,或许并不为过。

“岳母刺字”时,岳飞已经23岁,当属成人教育。而“孟母三迁”时孟子年少,当属幼年教育。两种教育因人制宜,方式各异,一急一缓,一刚一柔,实在是值得称道的教育理念。我们也不妨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这二个成语,或许另有一番风味。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