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沈志坤老师的课,好多年了.
细细起来,喜欢的原因是:
一是接地气.
这与他的律师身份不无关系.毕竟律师向来都是伶牙俐齿的.现实中法律问题无处不在,用沈老师自己的话来说,社会上的真实案例远远超过当年孙红雷主演的"潜伏"更加惊心动魄.因此,只要是讲案例,必然是精彩的.你就不会在多数时候,在梦境中,听所谓的大伽位演讲了.
二是讲故事.
听多了,似乎看到一点规律.沈老师讲课,一般都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为开头,也以讲故事为终结.如果你接下去他第二天的课,他还会以故事接龙的方式继续他的"故事".而我心里,其实非常明白,这恰恰是沈老师讲课的精心安排之处.这不仅仅是律师职业丰富阅历使然,大概也是大学老师的严谨教学方式有关.
三是讲学习.讲学习的过程中,会讲学员.学员就是坐在台下听的"我们",更多的时候,以失败的案例,触发多数人的思考.社会的"阴暗"角落中,法律的光芒不知道有多大的能量.经营人心,管理人性,一般都是他讲的主题.只不过,不是用"鸡汤"的灌输,而是血淋淋的现实,让你有所感悟,直触你的痛点.
四是讲网络.网络的力量,让知识更具价值.传统的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的区别与裂变.是他在量子大学课堂上,讲的最多的话题.只是有一点,他没有去提及(至少我没有听到过},其实网络再厉害.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仍然离不开线下的积累.否则,再大的"网红"多为昙花一现.若要"变现",也只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用他自己的"网红"经历,来证明,网络给任何一个人带来成为"网红"的机会.沈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讲了线上的网红,造成了恍惚的困惑,浮躁中思考现实中律师的价值.
五是讲教养.教育如何转化为教养.是需要培训教育的根本.沈老师说,在高铁的商务座上,看到大老板把脚放在前面座位上的"倒立"态,深知教育的重要.只是教育是不是真的能够转化为教养,也非一人力量所能左右.
当然,这一次,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他讲了舍得.他讲的大概是以下几个意思,根据自己的理解大意如下:
舍得,有三层关系.
一,舍与得是一种常态.有得,也有失.
按我的理解,失与得,往往是人生常态.权衡是人生的博弈难点.明白了行这个常态,患得患失的心态自然会弱化.
二,舍与得是一对孪生姐妹,同时存在,相伴而生.
我的理解,有得必有失.失去之后,去理解一下"舍",或许,才会真正看到'得'的真面目.
三,先舍才有得.
得之,需先舍之.这个道理,说起来太容易被"佛系"化.而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回头看"才会真正明白,舍与得,其实不是由你自己掌握的.舍与得,是一个客观规律,明白这点之后,我们才会明白:
看清一件事,不如看轻一件事.不知道这个理解对与不对.舍得,舍得,不是用来宽慰失意心态的,而一个客观规律,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理性思维.才能真正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然后,理解舍与得.
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明白:
静字中有"争",
稳字中有"急"
忙字中有"亡"
忍字中有"刀"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关注理解老板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问题,是不是更有实践效果
法律风险来源于得失心?关于舍得的的话题,不是深锁庭院的佛系思考,更是防范法律风险的教养内化!
然否?